先看Q4全球制造業的整體表現。據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(PMI),Q4全球制造業整體顯示出回升態勢,但絕對值仍在較低水平。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的Q4 PMI指數平均值為55.82%,環比Q3的55.74%略有提升。從具體國家和地區來看,10~12月PMI指數持續正增長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增多,負增長和波動的國家和地區數量減少。
- 10~12月PMI正增長的國家和地區數量:由Q3的2個上升至Q4的5個,
- 持續下滑:由Q3的9個減少至Q4的7個,
- 處于波動:由Q3的10個減少至Q4的9個。
盡管整體略有回升,但全球制造業Q4仍然面臨著供給沖擊、需求收縮、預期轉弱三重壓力,尤其是需求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正逐漸擴大。
疫情爆發以來,需求不足成為常態。雖然部分國家和地區在實施疫情防控措施后經濟得以復蘇,但仍然難以恢復到疫前水平,部分行業需求恢復受到較大限制。況且,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,如大宗商品價格上漲、國際供應鏈持續緊張、自然災害頻發以及中國能耗雙控等影響,也將拖累居民消費增長,未來一段時間需求復蘇將面臨更大挑戰。(注:受訪者90%來自中國本土企業,10%來自臺灣地區企業)
疫情給采購的影響面最大,加價采購仍存在
在全球制造業整體回升但又需求不足的矛盾現況下,Q4電子元器件采購行為趨于謹慎。圖1顯示,有35%的受訪企業Q4的采購總額呈負增長,這一數值是2021年四個季度里的最高值。但具體來看降幅并沒有那么悲觀,負增長里“-10%至0”區間的占比高于“-50%至-10%”,說明企業減少采購總額的幅度在正常范疇內,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消極采購現象。
而Q4有65%的企業實現采購總額正增長,其中增長最多的區間是“10%至50%”(29%),其次是“0至10%”(25%),說明少量增加的企業占多數,增量范圍也不大。綜上分析得出Q4采購行為整體趨于謹慎。
值得注意的是,同比2020年Q4,彼時采購總額增速10%~50%的企業占比幾乎一騎絕塵,占56%,原因是自2020年Q2疫情得到初步緩解,全球終端市場需求快速恢復,企業采購金額呈明顯上升態勢。那么2021年Q4同一選項的占比僅有29%,《國際電子商情》認為與Q4下游需求放緩和缺貨漲價影響密切相關。
對此猜想,我們繼續調查Q4的采購挑戰(圖2)。前六個挑戰依序是:
- 疫情反撲加劇芯片短缺、價格上漲(18%)
- 貨期進一步拉長、備貨迫切(17%)
- 加價采購元器件(16%)
- 需求回暖不及預期(12%)
- 沒有建立安全庫存(7%)
- 國際物流交通受阻/運費升高(6%)
這六個挑戰與Q3相似,只是前三個選項的占比有明顯回落,后三個選項的占比均增長了2到3個百分點。此外,來自訂單回流加劇/經營壓力凸顯(5%)、產品質量出現問題(3%)的兩個挑戰也有增加。
值得一提的是,鑒于Q4缺料市況下有針對性的騙局更多,《國際電子商情》在此項調查中增加新選項——“針對短缺物料的詐騙陷阱”。具體來看,Q4有4%的企業表示有過類似遭遇。2021年12月初,《國際電子商情》報道了“針對短缺物料的的新騙局”,為同仁敲響警鐘,引起業內廣泛熱議。(點擊回顧)
至于Q3新增的選項“加價采購元器件”,該現象在Q4仍有發生,Q3和Q4均有93%的企業表示“要通過加價取得”緊急且必要器件(圖3)。慶幸的是,得益于企業自身的采購策略調整見效,該現象作為采購挑戰在Q4的占比有所下降,從Q3的18%占比下降至Q4的16%。
- 加價0至10%區間:屬于正常加價,Q4占比增多,從Q3的18%增加至Q4的23%
- 10%至50%區間:Q4遇到最多的情況,占比37%;不過環比Q3的42%有所下降
- 50%至100%區間:Q4占比減少,下降了五個百分點
- 100%至200%區間:Q4占比增加,從Q3的3%增加至Q4的6%
- 200%至300%區間:Q4占比增加,從Q3的1%增加至Q4的7%
- 大幅加價:Q4較Q3有所回落,其中300%以上的區間從Q3的8%下降至Q4的5%,加價也買不到從Q3的6%下降一個百分點。
面對上述采購挑戰,幾乎所有的企業都采取了針對性的應對措施。Q4同樣有六個應對措施(圖4):
- 多供應商策略(16%)
- 尋找替代料(16%)
- 加強與供應商的關系(15%)
- 加強國產替代(14%)
- 建立安全庫存(9%)
- 加強需求預判能力(9%)
環比Q3,Q4應對措施的排序基本一致,占比增加的措施有:加強需求預判能力、更換有綜合實力的分銷商、選擇生產資源好的供應商、拓展團隊規模和提高經營效率,分別增長1至3個百分點。
Q4我們新增了“積極參與業內交流,加入信息共享平臺”選項,最終有5%的企業勾選。這說明缺貨和疫情等疊加影響下,采購端不僅會加強與供應商溝通,還會從第三方平臺中溝通和互動,實時接收業內一手資訊。
此外,《國際電子商情》還列出了2021全年四個季度的采購挑戰和應對措施。
在全年的采購挑戰(圖5),第一,新冠肺炎疫情給供應鏈帶來的損害在短時間內是不可逆的,尤其是缺貨漲價和交期延緩,是2021年全年采購挑戰TOP1。第二,“需求回暖不及預期”的采購挑戰在Q4凸顯,所以我們認為Q4因需求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正逐漸擴大。這要求上下游亟需不斷加強“需求預判能力”。第三,加價采購現象在Q3達到頂峰,Q4有所緩解但并未消除,預計2022上半年還會存在。第四,雖然“沒有建立安全庫存”這一采購挑戰在四個季度以來的占比都不突出,但是排位一直都在前五前六,說明安全庫存在市場波動下的作用和意義仍在。
在全年的應對措施(圖6),整體變化不大,如多供應商、國產替代、建立安全庫存和增強需求預判能力等?!秶H電子商情》建議有相關服務能力的元器件分銷商,可以在豐富產品線、技術支持、國產替代、大數據分析運用等方面提供專業服務,持續協助采購端度過市場波動期。
Q4及全年緊缺的元器件品牌及品類
如圖7所示,Q4最為緊缺的品牌TOP6依次是:TI(17%)、ST(13%)、NXP(9%)、Infineon(9%)、onsemi(7%)和ADI(6%),與Q3排名相同。
環比Q3,Q4緊缺程度上升的品牌有TI、ADI、Xilinx、Maxim、NVIDIA、Murata,下降的品牌有ST、NXP、onsemi、TDK、Micron、Hisilicon,其余品牌的緊缺程度暫無變化。
從全年來看,全線品牌都有緊缺行情。我們將全部品牌的四個季度問卷數值相加并排序,得出2021年最為緊缺的十大品牌(圖8):TI、ST、NXP、Infineon、onsemi、ADI、Qualcomm、Renesas、Intel、Micron。其中,Q1和Q2里ST最缺,Q3開始TI反超ST,Q4里TI最為緊缺。
圖9是Q4最為緊缺的元器件品類,TOP6有:電源管理芯片(19%)、MCU(17%)、模擬芯片(13%)、CPU/GPU(10%)、MOSFET(9%)、存儲器(7%)。
有趣的是,環比Q3,PMIC在Q4的緊缺程度最高,雖然僅比Q3增加一個百分點,但成功超越MCU;同時,CPU/GPU和IGBT的緊缺程度也在Q4上升。需要補充的是,FPGA、光耦的緊缺程度在Q4略有上揚。
而緊缺程度下滑的品類有:MCU緊缺程度從Q3開始下滑,Q4下滑三個百分點至17%;二三極管、晶振、CIS圖像傳感器、電感各下滑一個百分點。
再從全年來看,MCU作為緊缺品類TOP1是毋庸置疑的,緊隨其后的PMIC、模擬IC、MOSFET、CPU/GPU、存儲器、二三極管也是全年的熱門品類。
從這些品牌和品類的緊缺程度變化中,我們也能總結出應用市場的成長趨勢,包括電動汽車、5G換機、物聯網加速、大數據中心等細分市場需求持續旺盛。
2021年增長點:能交貨就能盈利!
在眾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,終端廠商2021年營收情況如何?《國際電子商情》通過實際交貨量、實際營收預測、超額下單這三個數據來推斷。
首先從全年實際交貨量來看(圖10),Q1和Q2表示實際交貨達到10%-30%區間的企業最多,分別為23%和26%;Q3和Q4則多數企業表示實際交貨情況優于上半年,達到50%-70%區間的企業占多數,分別是28%和24%。
而實際交貨量在90%-100%區間的企業占比經過Q3(6%)的短暫下滑后,在Q4達到全年最高峰(14%)。
其次,交了貨就能增收嗎?據觀察,在近期的尾牙活動中,我們聽到許多企業家都感慨“2021年能交貨就能盈利”。
從調查數據來看(圖11),接近八成的企業營收實現正向增長(占比76%),其中44%的企業營收增長區間在10%至50%,占多數。此外,共9%的企業營收增長了100%以上,在行情波動下取得亮眼成績。
最后在“超額下單”上(圖12),Q3已經有接近一半(44%)的企業不會超額下單、重復下單,Q4這一數值接近半數,達49%。換句話說,Q4已有半數的企業不會超額下單?!秶H電子商情》預計,2022年“超額下單”的現象會進一步緩解。
2022年關鍵詞:研判、開局、生態
回顧2021年,“抗疫”依然是世界舞臺的關鍵詞。受此影響,整個電子元器件行業的上游供應矛盾仍在,缺貨和漲價問題暫未緩解;下游市場圍繞5G應用、AIoT、新能源、大數據、元宇宙等概念持續釋放新需求,必然帶來新的設計挑戰和采購挑戰……當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時,韌性極強的電子元器件供應鏈越要主動作為、聚勢共贏、發展生態鏈,以自身發展的穩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。
展望2022年,過去兩年來的挑戰已經帶給產業鏈足夠多的時間和經驗,來靈活應對這無情的市場波動,許多企業的戰略措施已經取得成效,并積極研判未來增長機會。我們相信,整個電子元器件供應鏈正逐步走出“黎明前的至暗時刻”,2022年將會是迎接未來戰略機遇的開局關鍵年。
那么采購端看好2022年哪些機遇呢?圖13所示,汽車電子、物聯網、通信系統及設備、新能源、工業電子這五個細分市場更受關注。其中,汽車電子包括電動汽車、自動駕駛等賽道,物聯網包括萬物互聯、智能家居等,通信系統及設備包括5G基站、無線網絡等,新能源包括光伏、風電等,工業電子包括工業互聯網、智慧工廠等。